人大法学考研之环境资源法学专业导师介绍

时间:2011-08-17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Jurist   点击:分享到QQ空间
[摘要]法学专业的导师数量、科研成果和研究方向不仅体现了法学院师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而且是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确定具体专业及其选择自己导师的参考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学院老

前言:法学专业的导师数量、科研成果和研究方向不仅体现了法学院师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而且是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确定具体专业及其选择自己导师的参考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学院老师的背景、教授课程、研究方向、最新研究成果也是考生复习中提炼考点、抓取重点以及把握理论动态和前沿的一种综合性分析判断参考信息。基于以上原因,下文对人大法学考研中的环境资源法学专业的导师进行了全面系统介绍,以便于大家对环境资源法学专业的导师有全面认识,进而帮助自己报考和复习。

     目前,学校环境资源法学专业共计有5位老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0人,教研室主任为周珂,学科主导人为周珂。

 

周珂教授

一、简介

周珂,辽宁省人,1954年1月29日生,法学博士。

任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教研室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民法、经济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兼任

教育部环境资源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

北京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

北京市人民政府环境委员会法律专家组组长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专家组成员

简历:

198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任教,在职攻读民法研究生,取得民法硕士学位,任经济法教研室副主任;

1993年作为访问学者赴香港城市理工学院学习;

199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职攻读经济法博士学位;

1995年就职新华社澳门分社法律研究部,任副处长;

1998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教研室主任。

获奖情况:

2006年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2004年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2003年、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多部教材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和优秀教学成果奖;1980~198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三好学生;1972~1979年多次获北京市电子仪表局和国营北京电子管厂先进工作者等。

二、开设课程

经济法概论、经济法基础理论、公司法、企业法、破产法、房地产法、土地法、计划法、合同法、消费者保护法、法学概论、民法、民事诉讼法、香港法与澳门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婚姻法、继承法、物业管理法、国际环境法等。

三、研究领域:

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婚姻法、继承法等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 国家教委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
  • 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入世后企业面临的环境法新问题》;
  • 教育部项目《我国民法典制订的环境法律问题》。
  • 联合国自然保护同盟项目《中国自然保护区立法研究》。
  • 联合国亚洲银行项目子课题《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退化防治能力建设法律问题研究》。

其他共三十二项。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主编:《房地产法教程》、《环境法》、《生态环境法论》、《突破绿色壁垒方略》、《物业管理法教程》、《环境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研究》、《国际商法与环境(第5版)》(译著)、《我国民法典制定中的环境法律问题》、《房地产法专论》、《住宅立法研究》等。

在其他三十余部书编写中担任编委或撰稿人。

发表论文100余篇:

SSCI索引期刊论文《Toward An Improved Legislative Frameworkfor China’s Land Degradation Control》,《Natural Resources Forum 》,2008 United Nations.

SSCI索引期刊论文《Is the concept of a green economy a useful way of framing policy discussions and policymaking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atural Resources Forum 》,2011 United Nations.

EI索引期刊论文《Discussion on Current Pollution Status and Legislation of Environmental Hormone in China》,2011

循环经济立法必要性刍议》, 新华文摘, 2005-11-01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演变看调整论之挑战》,新华文摘,2004-11-15

 

六、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82500302;13240405110

电子信箱:rdzhouke@x263.net

传真:010-62514365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邮政编码:100872

 

李艳芳教授

一、简介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民法专业毕业,1990年获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博士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自1989年1月留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自2001年以来,先后赴英国、德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访问考察交流。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会常务理事等。参与起草《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能源法》等。参编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经济卷·商事卷主编助理)获全国图书一等奖;主编的《以案说法》系列获全国双优双效图书一等奖、《环境法课程》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获第七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2000);所著论文《绿色贸易壁垒与清洁生产立法》获十三省市经济法学研究(江苏省法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法律保障》北京市经济法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促进型立法研究》获十三省市经济法研究会(天津市法学会)优秀论一等奖(2004)、《促进型立法研究》获北京市法学会2005年度优秀成果奖。

二、教授课程

本科生:环境资源法;

硕士生:环境资源法、能源法律与政策、国际环境法。

三、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法(环境法基本理论、气候变化应对立法)、能源法(能源法基本理论、可再生能源法)、资源法(矿产资源法理论与实践问题)。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200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政策与立法研究》(首席专家,在研)

2、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气候变化应对法立法研究》(主持人,在研)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一)著作

1.《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译著),三联书店,1993。

(二)论文

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6。

2.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及其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

3.美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及其启示,《清华法治论衡》第13辑,2010-6。

4.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制,《政治与法律》,2010-3。
5. 论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的构建,《甘肃社会科学》,2010-2。
6. 可再生能源市场准入制度研究,《中州学刊》,2010-2。
7. 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2
8. 我国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研究,《法商研究》,2008-6。
9. 论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与其他相关立法的配合与协调,《社会科学研究》,2008-6。
10. 论我国<能源法>的制定,《法学家》,2008-2。
11. 从马萨诸塞州等诉环保局案看美国环境法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
12. 系统化建设中的循环经济立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
13. 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与创新,《法学家》,2006-5。
14. 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构建与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15. 我国土地退化的成因与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环境保护》,2005-2。
16. 关于制定《环境损害赔偿法》的思考,《法学杂志》,2005-2。
17. 促进型立法研究,《法学评论》,2005-3。
18. 公众参与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中国行政管理》,2005-3。
19. 论国际环境保护措施与世贸规则的协调,《法学杂志》,2004-1。
20. 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信息公开制度,《江海学刊》,2004-1。
21. 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法律保障,《法商研究》,2004-2。
2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浙江社会科学》,2004-2。
23. 美国公民诉讼制度及其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
24. 对我国环境法“协调发展”原则重心的思考,《中州学刊》,2002-2。
25. 关于环境法调整对象的新思考,《法学家》,2002-3。
26. 西部开发必须重视地方环境立法,《南京社会科学》2002-8。
27. 绿色贸易壁垒与清洁生产立法,《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4。
28. 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保护》,2001-10。
29. 论西部开发中产业政策的生态化,《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1-3。
30. 论环境权及其与生存权、发展权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31.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完善》(论文),《法学家》,2000-5。
32. 环境法的本质特征,《法学家》,1999-5。

 

六、联系方式

电话:010-82500304

邮箱:liyanfang_cn@yahoo.com.cn

 

 

(责任编辑:规源小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Copyright ©2010-2014 faxuejiaedu.com All Rirhts Reserved 咨询QQ:1253312325 咨询手机:15801402059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16987698号
姓名:
所在院校:
报考专业:
联系手机:
QQ:
问题咨询: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