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大法学考研民商法388分状元经验分享

时间:2018-06-20 16:49  来源:未知   作者:规源小编   点击:分享到QQ空间
【摘要】作者本科为西南政法大学,且为二战考生,其中一战民商373分,二战初试总分为388分,政治71分,英语75分,理论法学124分,应用法学118分;复试总分为309分;初试复试加权总成绩为8

       核心提示:作者本科为西南政法大学,且为二战考生,其中一战民商373分,二战初试总分为388分,政治71分,英语75分,理论法学124分,应用法学118分;复试总分为309分;初试复试加权总成绩为81.87分,初试和加权总成绩皆为民商法专业最高分。

2018年法学家感恩励行计划发布的经验到此就全部完结了,2018年人大法学考研基本上各个专业的最高分皆分享了经验,且这些经验除了经济法状元是匿名外,其他专业的经验分享都是实名发布,这是从根本上确保经验真实可靠,并能够给大家带来最大参考价值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是我们法学家成功人大法学考研团队专业、负责和有效的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对于这些分享经验的同学,最想对他们说的,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正是这些优秀前辈的无私分享才使得人大法学考研对于我们来讲显得这么真实、丰富和多彩,并为我们的人大法学考研复习提供了一种促使我们不断前进的榜样力量!

我的成功人大法学考研考研历程——回顾与建议

 宋雨鑫 西南政法大学 2018年民商法 388分

写在正文前

    此篇经验贴,乃应法学家老师邀请而作。拟录取名单出炉后,我本无将个人的考研经历公之于众的打算,实非吝啬欲藏秘笈而独享,而是我的经历过于私人,自认不具有普遍意义。但正如老师所说,一方面乃过往人生历程的一小段总结,另一方面在过程中的个人一些启示、走过的弯路,恰巧有后来者也正遭遇同样的坎坷,而我的一点私人的经验能有所启发,是我的荣幸。故作此篇,倘若有人能从中得到些许的力量或帮助,也算成全本文的写作初衷。

    但在正文前,仍有一点重要的警示需事先告知:世间有千万条道路,都可能通往同一个目标。我的考研经历、经验仅基于我个人的体验、感知、感悟,在没有广泛的取样基础上,不具有任何规律性的意义。且当做叨唠,兼听即可。

 

一、个人经历(可略过)

 本人宋雨鑫,曾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实务人才实验班,放弃保研,二战人大民商法。一战初试373分,复试被淘汰;二战初试388分,政治71,英语75,理论法124,应用法118;复试309,总分民商法第一被拟录取。

   回顾两年的考研生涯,大概用“意外不惊喜”即可完全概括。第一年是放弃所谓“坦途”而行的冒险之举,在极短的时间内未能尽力以致淘汰自然无喜;而第二年准备虽非万全,但好歹有着充足的心理预期,而后尽人事,听天命,得到的成绩算得上意外,但绝非惊喜。过程中,我并无太多对过程艰难的回溯,只记得期间一些与友乘兴而饮的畅快,夜读不耐往坡下公园散步的幽思。主体感受如此,但放在旁人眼中,无疑是截然不同的,从放弃保研开始,我多次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听到周围人对我行为的质疑、嘲讽,有规劝“保研那么好的机会不要放弃,博士再考人大也不晚的”,亦有当着我父母面明则劝诫实则嘲讽“不自量力的”,各色种种,不一而足。若是在意,则他人言论如刀,刀山刀海阻断前行道路;然则我生来倔强,从小听不进他人的规劝,非是自己体悟,好难认同他人的道理,则旁人议我,或谤或讥,于我何加焉?更何况从决定考研以来,无论是父母对我任性决定的鼎力支持,抑或挚友的陪同,劝勉、鼓励的话语化在风中,从春秋陪伴我到冬夏,而后又是一年,恩情友情,如何不铭感五内,深记于心,哪有还有时间在意旁人的异样目光呢?

   2016年上半年开始,值保研学校的申请,我在之前已经有很大把握可以拿到保研名额,故早早开始人大保研的准备。选择人大民商法,一方面是人大法学院在全国各大高校法学排名第一,而其中最强乃民商法;另一方面我在本科阶段已明确研究方向(土地法),非常希望能在高圣平老师指导下继续学习。但也是在上半年,由于一些私人因素,我出现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失衡和崩溃,抑郁情绪持续且逐渐加深。我能很明显感受到对快乐丧失了感受力,而对学习、生活也丧失了主动和掌控力。到夏天我人大保研失利时,我差不多已经失去了决断的能力,自我厌弃,跌跌撞撞跟着他人步调走,准备尝试其他学校的保研。期间父母与挚友一直同我沟通,宽慰、鼓励我,使我不至于滑向更黑更深处。这样的浑噩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当时我已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的面试资格,临近考试,某晚在校图书馆复习时坐立难安,读教材如吞食毒药,实难下咽。很难说如果我当时选择忍受接着走那条“坦途”会怎样,但在当时,好似临到最后关头知晓再往前不可回头,我切切实实犹豫了、退缩了,在另一扇门前徘徊,踯躅不前。而让我返身离开的是与挚友聊天时简简单单一句话:“你为什么不考人大?又不是考不上,我相信以你的实力踮踮脚就够到了。”从这句话始,我那后续一连串“疯狂”的行为有了合理化的动因,不仅仅是他人的信任,那句话就像火苗,燎起未烬的余灰。我反复想着这样一个念头,当晚即给父母进行沟通,表达了放弃保研,考研人大的想法。令我意外又感动是,我的父母没有丝毫的犹豫,支持了我的疯狂任性。接下来的事便顺理成章,在旁人的惊诧中放弃保研,买法学家教辅资料开始准备考研。这个过程既是逐梦,也是治愈,在主动选择中我不断找回原有的对学习、生活的掌控,那段充斥着灰暗情绪的日子逐渐远了,我投入到考研复习、准备中。

   这个过程充满意外,我在做出选择时,料想不到“踮脚”需要两年完成。不过仔细想想,抓在手里的累赘、干扰,让人无法分清目标和手段,我一度跟着别人步调走,陷入难堪的境地,好在及时醒来,也为时不晚;而人需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承担风险,对抉择后的风险、代价,自当坦然受之。回顾一战情形,可以说非常的慌乱,万事都处于未准备好的状态。心态在逐渐恢复过程中,而本就紧张的复习计划又屡屡被学业、课业打断,截至到考试前一周,我仅完成公共课的记诵,而专业课中仅民法、法制史、宪法和知识产权通读了教材,所有科目均未背诵,根本未能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在赶完学年论文之后,我只剩短短一周进行冲刺讲义的背诵,只能挑预测的考点进行背诵,精神压力过大,一度梦见民法试卷,卷上所列试题,无一题能答,夜半吓醒,心有余悸。诚实地讲,如此复习,一战初试竟能过线,大半要归功于法学家预测颇准,成功在考场上掩盖我糟糕的复习的进度。至于复试,缺少准备则原形毕露,再来一年也是题中之义。

   或许对许多人而言,二战又是一个坎。又一年的时间、精力、金钱的投入,而一战失利的阴影如达克摩斯之剑,可能的再次失败随时悬在头顶,使人陷入内耗、自我质疑中。但于我而言,二战是再顺遂不过的选择,也不存在太多的自我怀疑的纠结。虽然结果是不好的,但一战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很大程度上指明了二战的方向和道路。故,二战人大民商法,不过是按部就班的过程,再回忆起来也无太多艰苦的回忆。吸取一战的教训,在沿用一战科目搭配前提下,先通览教材,形成知识框架,而后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轮次的重复记忆。当然在这过程中依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科目选择的不尽合理,复习计划形同虚设。结合我两年的考研中的教训,我在下文对我认为可能面临的人大考研中常见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建议,若能帮助同学更好认识人大考研,有所裨益,实吾之幸。

二、个人对人大考研中一些常见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一)如何选择应用法科目?

      人大考研初试采用3+3模式,即3门理论法(宪行、法理、法制史)加3门应用法。而3门应用法是从7门课程(刑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环境法、国际法和诉讼法)中任意选择3进行作答。考试是一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艺术,即如何投入最少的精力、时间以求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而初试的分数不仅是复试的“敲门砖”,从我的经验来看,初试得到的产出(分数)将很大程度影响到复试的心态、表现和最后录取的加权分数。故,在准备之初,如何选择应考的应用法3门科目至关重要。

        理论上讲,73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包括在初试中不对报考专业进行做答,但从初试到复试时间短暂,譬如民商法这样体系庞大、理论繁多的学科,至多不到2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展开满足复试专业笔试、面试需求的有效复习。故,无论如何,有意报考应用法7门之一的同学,须选择本报考专业。而其他应用法科目的选择则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化差异,如4年法学本科学习中各科的理解、掌握程度,学科知识体系繁杂程度、背诵难度以及科目试题的可预测度,其主要宗旨是,尽可能的降低自己的学习负担,而更好、更科学的备考、应考。就我个人而言,第一年应考时选择刑法、民商法、知识产权;而第二年为减小复习量延续第一年的选择,虽初试成绩尚可,但在刑法上失了较多分数。如果重新考虑的话,针对我个人的情况,将刑法改成与民商法联系更紧密,而本人学习掌握更好的经济法可能更为合理。

(二)背诵多少遍才算复习好了?

      考研是个长期备考、一次输出的过程,对复习效果的反馈很大程度依赖最后的考试,在过程中缺乏外界反馈,导致自我评价同最终外部反馈的偏差,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自我评价的标准有误。可能有许多同学把背诵的遍数当做致胜法宝,诵读次数越多,知识掌握的越好,从而追求更多的背诵次数。我认为这其中是存在误区的,一是背诵变成了重复性、机械性的脑力活动而未能内化成自己有效掌握的知识。第一遍是马什么梅,第二遍是马冬什么,第三遍变成了什么冬梅,待到终于准确记住“马冬梅”,却发现“马冬梅”成了题干,却不知道“马冬梅”的外延、内涵、特征、本质、意义;二是背诵太多零散的、片段式的知识点却未建立有效的、相互联系的学科知识体系,要尽可能的把一个法学概念放在框架中,围绕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构造知识体系。譬如18年法制史论述要求比较元代和清代的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立法和司法实践异同并分析得失,在教科书无有效的答案支撑前提下,需要我们分别就元代和清代法制包括原则、立法活动、司法制度等可能与少数民族治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梳理,并在回应题目进行比较基础上合理编写答案。如此,在建立整体学科知识框架结构基础上,即使面对所谓“超纲题”,也能在现有知识体系内进行作答并得分。

由于我个人体力难以支撑全天候、长时间的学习,且时间管理能力太差,即使在二战,预定在1个半月时间内对专业课过至少4轮,到最后也总体背完2轮,其中部分科目(刑法)未能背诵。我采用的方式是,在每晚睡前分别对各科进行整体性的回忆,在脑内以思维导图方式呈现知识体系,而后再对每一个小点进行具体内容扩充。若未能回忆,则第二天就前一天未能记忆的再加强,如此反复,直到一轮背诵完成,对一学科内所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回忆。这样即使在考场中遇到具体内容记忆不清的知识点,也能根据定位联系上位概念、下位概念或者相反、并列的知识点内容进行本题答案的编写。

       所以,检验复习程度的标准并非背诵的次数多少,即使只进行一轮、两轮的的背诵,若即达到整体掌握、有效扩展的程度,则在考场上输出也可能胜过反复记忆而不加归纳总结的同学。当然,背诵是输出的基础,没有背诵知识框架的搭建更无从展开。我的观点在于,在背诵基础之上形成的知识框架体系,才是有效输出的关键

(三)怎样看待预测、押题?是否有必要看老师的相关论著?

      预测、押题、看老师论著对于考试仅仅是一个心态调节、锦上添花的作用,其坚实的地基还是自己在阅读、记诵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预测、押题压中能让你在考场上心态放松,节省时间,更从容地答题,但这不意味没有押题、扩展的同学不能基于掌握的知识有效得分。就我个人而言,一战时虽有法学家老师压中题,但由于没有时间建立完整知识体系,即使过线,分数依然没有竞争力;而二战时并未看任何的押题,也未参阅老师的论著,但在完整知识体系基础上,依然能作答并得分。毕竟,考试检验的是你个人对学科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而非对命题人心意的揣测程度、迎合程度。我认为,预测、押题是在复习后期譬如框架背诵完成基础上学有余力进行的,有并压中,乃锦上添花;无则安心复习,不必太过恐慌。

(四)复试如何复习?

 一战、二战,我最大的认识在于意识到对复试进行准备的重要性。一战时担心初试,初试成绩公布后,到复试不过两周,如我所报考的民商法学专业复习量非常大,时间非常紧迫。一战复试时,我仅用6天时间快速过完3本法学家出的民商法复试宝典,复习效果可想而知。故面试时,尽管我抽到非常基础的论国家所有权的范围”,答案在物权法有专节规定且复试宝典上亦有论述,但由于复习走马观花,泛泛略过,哪里能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虽然17年民商法专业竞争形势严峻,但如此复习效果,我的一战复试落榜也是情理之中。二战入围复试后,在充分吸取前一年教训基础上,我加强了对复试的准备,从18年元旦过后一直到考试前未停止学习,即使在正月期间,也尽可能挤出时间阅读专业书,准备英语阅读。我想,我的经验教训应该足以表明对复试进行准备是必要的,在未得到拟录取通知前,在途中的松懈都有可能是致命的,会决定你的成败。

那么,如何针对复试进行复习呢?结合个人的经验教训,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保持竞争意识,充分抓紧时间。

      初试过线不代表复试也能过线,即使走过99步半,差的半步也是失败,意味着同人大无缘,或者重头再来。而等到初试成绩公布再复习也为之过晚,针对复试专业课考察的深度、广度、细度,可以说,即使初试结束后第二天就开始复试复习,也不能算早。所以,建议今后报考的同学在初试结束后稍加休息、调整后,即要以复试应考的心态投入复习,切不要等到初试成绩公布后才开始复习。过年期间,人情往来必不可少,但也不建议完全丢弃书本,尽量保持复习的状态。

      2.区分英语专业课,针对性开展复习。

      复试科目共4门,分为专业笔试、面试,英语面试、笔试,其中专业笔试占100分,而专业面试占150分,而英语笔试、面试各占50分,总分350分。英语面试最为简单,以3人一组,对抽到的题目(多为近期新闻)分ABC段朗读,而后针对题目进行小组讨论。看似难度很大,但实际上分值较少,且只要开口说都有分,所以不需太过紧张。而英语笔试为6道篇阅读题,多选择6级英语或考研英语,均为单选题,需在1小时之内完成,且有硬性的及格要求。历年来不乏初试高分却因英语阅读未过线而被刷者,非常可惜。而考试难点在于在1个小时内做完6篇阅读且保证一定的正确率,故在准备时,需要定时掐表做一些模拟训练,以适应考场节奏。就材料的选择而言,历年的考研英语阅读或者6级英语真题是比较好的选择。

 就专业课而言,笔试与面试的复习是同步的,本质都是在学科体系范围内个人掌握程度进行考察,无需分开准备。在复习专业课过程中,需要做到“扎得深、展得开”两点要求,这是我个人结合两年考研经历的体会。“扎得深”是对知识掌握的纵向要求,从它的法理基础、法律规范到新的学术动态、理论成果,要有理论深度;“展得开”则是对知识掌握的横向要求,了解该规范的相邻制度比较、司法实践现状等,辩证联系的认识。譬如我连续两年所抽到的面试题,第一年“论国家所有权的行使范围”源自对法律规范的了解,偏基础;而第二年抽到“试论惩罚性赔偿的法理基础”需要对侵权法的目的、功能、发展有一定认识,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大法学院对学科的考察,既要求基础扎实,又要求理论扎实,二者缺一不可。建议诸君在准备复试专业课时结合初试笔记框架,有意识性的对法律规范、司法案例及权威学术论著进行延伸学习,以期满足复试考察要求,同时也是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预热。

      3.注意饮食和身体健康。

        复试准备需经春节,期间大小宴请不断,饮食无节制,肠胃虚弱如我者极易中招。在今年往北京考试前,我就突发急性肠胃炎持续腹泻呕吐,直至飞北京那天才勉强止住,一度担心笔试3半小时能否支撑下来,还在结果尚算不错,有惊无险。大家在专注学业之时也要注意饮食节制和身体健康,尽量避免出现我复试这样可能影响考试状态的情况。

(六)常见心态问题

      1.试竞争这么激烈我考得上吗?

       结合这两年人大法学院报考人数看,法学硕士报考在1500人左右,每年进入复试的人数在130-150人范围之间,看似比例是110,竞争残酷,实则不然。有兴趣去本校图书馆观察的话,譬如司考、考研初期,图书馆人满为患,占座竞争令人唯恐避之不及。待到中期、后期,人流量随着时间推移递减;即使坚持在图书馆扎根的“毅力者”,能不间歇性沉溺微博、微信或游戏、电视剧而一贯保持学习的效率吗?恐怕能持之以恒、一贯而终的大毅力者少之又少。我观自己,是决然做不到的。由此看来,哪怕每天仅保持6个小时的有效学习,坚持到底也足以脱颖而出。我个人认为,不要在竞考中树立虚假的竞争对手,增添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你的敌人真的只有你,是自己错误的学习习惯、天然的惰性和和出于恐惧的内耗、纠结。这条路走下去只有两个结果:考上和考不上;考试竞争激烈只是其中一个外因,不要过度放大。

      2.一战失利后我要二战吗?

报考人大的诸位同学一战失利后不少面临是否二战的问题。我想其得失非常清晰,又耗费一年时间、精力、金钱选择风险高、收益不定的考研活动,加之一战失利,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重要的不在分析其利弊,而在认清内心追求后的做出选择。若非人大不可,非该专业不去,则二战不过重头再来,更何况有了一年的经历,更易展开针对性的复习。但此选择完全出自个人,需要彻底的分析利弊并坦然接受随之而来的风险、压力。开弓没有回头箭,决定一但做出,再不可犹豫、退缩了,勇往直前走。至于结果,那是在做出选择时就可以承受的必然了。

(责任编辑:规源小编)
顶一下
(7)
77.8%
踩一下
(2)
22.2%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Copyright ©2010-2014 faxuejiaedu.com All Rirhts Reserved 咨询QQ:1253312325 咨询手机:15801402059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16987698号
姓名:
所在院校:
报考专业:
联系手机:
QQ:
问题咨询: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